顯示包含「修行」標籤的文章。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包含「修行」標籤的文章。顯示所有文章
2017年4月17日

[轉載] 習氣可不可以改?


我是一個慚愧的佛弟子,我有一個活潑可愛但不注意生活小節的女兒。女兒的壞習慣,經過多年的重複責備和批評,都只是短時間的修正,過幾天便恢復原狀,但她本人也很發心去改正不好的習慣。於是,我就叫她跟我一起恭聞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的說法法音。她發願:在沒有特殊情況下,堅持每天聞法及放生一個月。在她一個多月的放生和聞法後,奇跡真的發生了。
2017年4月16日
2017年4月11日

[轉載] 流過籃子的水


有一天兒子探望他母親,問她説:「媽媽,最近還有沒有去佛堂上課呢?」母親肯定地回答說:「當然有啊。」兒子説:「講師都講了什麼內容呢?」母親思考了一番,卻想不起講師到底講過什麼,但是她説:「雖然一時記不起來,但是我覺得對我很有幫助。」兒子笑她説:「聽完之後連內容都忘記了,那裡會有幫助?!」母親聽兒子這麼説,就拿起一個舊的籐籃對他説:「可以幫我做一件事嗎?請拿這個籃子到水龍頭那裡,替我接滿水。」

兒子質疑地説:「我不會笨到那樣吧!?這個籃子怎能裝水呢?」母親便解釋説:「你説得對,它是不能裝水。但是當水從籃子裡流過之後,一定會把籃子上的汚垢洗掉的,對不對?」兒子這才明白母親的意思。
2017年4月9日
2017年4月8日

[轉載] 善用科技 自利利他


有一天早上,打開電視機,看到一則新聞報導:關於基督教的牧師跟全世界所有的基督徒的講話,他說他自己雖然不會上網,但希望所有的基督教徒,把看手機資訊和打遊戲的時間,抽出一部分來通過手機閱讀聖經。

在此,我想到自己作為一個佛弟子,也可以這樣學習佛法。因為科技的進步,使很多人每天都離不開手機,錢可以不帶,但手機絕不能離身,而且很多人都沉迷於網路遊戲,利用手機來娛樂,甚至耽誤了工作和學習。
2017年4月7日

[轉載] 清明節如何祭奠祖先


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習俗,佛教沒有清明這個節日。因此,佛教經中也沒有關於「在清明節祭奠祖先」的記載。而清明節的由來:

相傳春秋戰國時代,晉獻公的寵妃驪姬為要使兒子奚齊繼承君位,設毒計害死太子申生及迫害其他儲君,申生的弟弟重耳與忠臣賢士輾轉逃亡於列國間,有一次,重耳饑餓難行,有位名為介子推的忠臣,為救護重耳,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奉給重耳吃。十九年後,在忠臣賢士的輔佐下,重耳回國做了君主,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。
2017年4月6日

一位女總統的悲哀!  (仁風)


3月13日,南韓第一位民選女總統——朴槿惠,被彈劾下台,而這位女總统,在接近四年的任期內,往往都被傳出,與其閨蜜好友~崔順實,與某些腐敗的行為所牽連,言而,最終都是被罷免了!

記得,當年參選時的口號是:「無父母,無丈夫,無子女,國家就是我唯一服務的對象。」但這聲稱嫁給國家的女總統,最後就是栽倒在閨蜜好友身上!
2017年3月30日

[轉載] 別妄想,那有“用完即棄”這麼划算的一回事!


圖片轉載自互聯網

美國紐約近日街頭出現一位“垃圾男”,他用了十三個透明口袋自製了一件“垃圾衣”,用以盛載自己整個月日常生活所產生出來的廢棄垃圾。如快餐店包裝盒,咖啡店外賣紙杯,膠樽,膠袋,用完即棄的餐具等等。他天天穿著“垃圾衣”走在街上招搖過市,民眾看到,側目訕笑,議論紛紛。
2017年3月27日

真正的布施 (小倍)


有否聽過「有相布施是福德,無相布施是功德」?

世界的一切事物本來是「幻有」,存在著而無常變化的,但我們凡夫卻因看不到事物的本質,而誤以為這是「實有」。又因有我執和貪著,所以布施是因所求而為。這樣布施雖可為自己廣積福報,讓日後更好,但這種 「有相」布施是可量度,可算出有多少福報。所累積的福報是有形的,終會用得盡。
2017年3月26日

善 / 惡 ( 三十三 ) (寶寶)


前言 :  怪聲從何而來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幽靈有何祝托
           
2017年3月25日

野蠻和賴皮的假活佛 (亞喜)


前幾天,我在互聯網上看了一段手機拍攝的短片,真實地攝錄了一位賴皮女士, 攜帶小狗上公共巴士的經歷。本來這類事件時常都會發生,尤其在人煙稠密的大都市, 生活緊張,和壓力之下,人與人之間的磨擦便會產生。但是,她的談話中涉及佛教的邪說,使我百感交集,既驚訝,亦很傷感、 無奈、和可惜。因我親眼見到佛教的邪師邪見,已經充斥普羅大眾之中。而且他們的邪見歪理,已經可以斷毁了很多人的慧命。

短片的內容大概是……
2017年3月24日

交友之道 (小倍)


若果朋友當面指出你的缺點,你會安然接受?還是心生怨恨?

回憶起早前跟好朋友聚會,一席間談論過去大家相處點滴,朋友坦誠地將筆者不足之處,逐一道出,當頭棒喝,並以過去相處例子加以補充。
2017年3月23日

緣盡?還是緣起? (仁風)


接到老爺的來電查詢,我是否要赴南京旅遊?我感到有點特別,怎麼會關心我旅行呢?細問下才知道家姑知道我往南京,想託我把她供廟的功得金供到南京寺廟,沒有指定的寺廟只要是南京的寺廟便可以。這個不難,反正我此行一定會到各寺廟參拜,於是便欣然答應。

杭州、南京春運行的行程表中,顯示了行程有三四天都會到寺廟參觀,而在南京春運遊的第二天便在雞鳴寺供了家姑的功德金,幾天後回港便和老爺、家姑飯聚,特別是要報告為她供廟的願已辦了。還給她看了南京寺廟的照片,她看後也十分開懷,覺得願已達成。飯聚當日家姑更表示有點傷風感冒,並有咳嗽,於是便著她要就診,病不能不葯而癒!這樣只和她通電話,未有見面,在星期日再聯絡時,聽到她在對話時呼吸急速,於是接她到醫院檢查,醫生初步診斷為感冒咳嗽,而自家選購的成葯不適合當時病情,於是配藥後便著回家休息及按時食藥,三日後再復返覆診。覆診期到,老爺感到家姑病情未有好轉,並更沉重了,於是至電給我相約開車載她往醫院。
2017年3月22日

為生命鼓舞 (澄明)

為生命鼓舞 (澄明) | 第三世多杰羌佛, 福慧行, 佛教, 修行, 快樂人生為生命鼓舞 (澄明) | 第三世多杰羌佛, 福慧行, 佛教, 修行, 快樂人生

各種的分歧其實一直存在我們身邊,近年香港出現不同政見,發展至市民與警隊之間亦存在矛盾,執著於誰善誰惡。但今天筆者讀到一篇新聞感到很鼓舞,一個巴基斯坦裔的新進警員,於任務中充當談判專家,最後成功勸服同是南亞裔的男子,從20米高吊臂車頂部回到地面,真是「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」。

大家可能對這類新聞見怪不怪,但身在香港的筆者明白,非華裔者想有一定學歷然後考進警隊本身已非易事,而南亞裔人士在香港多少亦因為同鄉所犯過的罪案,部份市民的分別心就起了,南亞一族的形象因而被影響,難得這位新紮師兄懷著一顆熱心,真誠服務社會,真希望有更多正面能量在社會中被看見。

記得早兩日上班途中,因手中拿著念珠在做功課,旁邊的太太好奇下問及念珠一事,誦念佛號及六字大明咒能使內心平靜,期間亦談到香港的前景,她搖頭歎息說到,現在社會環境大不如前,狀似沒甚希望。筆者想起有幸這幾年在福慧行恭聞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法音,學到其中一個正念能與她分享,就是我們即使未必能改變外間社會,但可以學習修正自己的行為,先管好我們自己,做我們能做的。看著她點頭微笑,自己亦感到豁然開朗,能與身邊的人分享所學到的,其實最受益最快樂都是自己。可惜此車程只有十數分鐘,實在希望能再見到這位鄰居,接引她到福慧行一起恭聞法音,一起學習正念正法。

澄明

(個人理解僅供參考,一切正知正見當以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親説法音為準。阿彌陀佛。)

圖片來源:星島日報
參考新聞資料:https://hk.news.yahoo.com/%E6%88%90%E5%8A%9F%E5%8B%B8%E6%9C%8D%E5%8D%B1%E7%AB%99%E5%90%8C%E9%84%89-20%E6%AD%B2%E5%B7%B4%E8%A3%94%E8%AD%A6%E6%84%9F%E9%AB%98%E8%88%88%E7%8D%B2%E6%88%90%E5%B0%B1%E6%84%9F-144400099.html
2017年3月21日

莫失莫忘 (小蒜)


昨天,清理家居案頭,因為很快又要上飛機了,無意中看見檯上一張紙,寫著「我的童年」,還未細閱完畢,已潸然淚下,不能自已。

這張「我的童年」,其實是母親在日間,到長者中心時的習作。上面需要母親填上,她孩童時的資料,如父母親名字,就讀的學校、班級,和最好的朋友等等。
2017年3月20日

邪淫帶來的禍害(二): 濫交 (亞喜)


筆者的多年朋友小陳,來電約我去聚餐,他說有些急事要與我商量並希望替他分憂,他的語氣聽來很焦慮,所以我放下手上工作去應約。

我認識小陳已經三十多年。很多認識他的人,都覺得他是男人的典範。當年,他年少有為,英俊瀟灑,風流倜儻,才華橫溢,口才了得,和高薪厚職,身邊不乏紅顏的垂青,他早年己經成家立室,並育有一子,如此大福報,當年是我追求成功的典範。正因他少年得志,所以他不信任何宗教,他只信自己能力,自認為不需要任何精神寄託。
2017年3月19日
2017年3月18日

因果在哪裏找? (桂花)


在鄕間有一位六十多歲的老太太,她是跟隨媳婦來到城市居住,幫手帶孫兒。由嬰兒到現在,小孩已讀上中學。但她的兒子對她態度很不好,甚至要趕她走,因此這位老人家想在我家門口打張牀在晚上睡覺。但我樓上的業主每年會在清明或聖誕節回鄉,亦即必定要經過門口,所以我不可能讓她睡在梯間。我就發起憐憫心,叫她來我家,給她一個房間住。她在當地也會到佛堂和參加佛教團體活動,亦是一位樸素的人。
2017年3月15日

夕陽無限好 (一葉舟)


香港從百多年前人口稀少的漁港,發展到今日700多萬人口的世界金融主要城市之一,戰後香港的經濟起飛,從假髮業,到膠花業,當時很多家庭主婦都有做外發穿膠花,穿珠仔等來幫補家計。後來膠花業息微,鐘錶業、製衣業和電子業在70,80年代中期百花齊放,廠房内幾百部車衣機從早到晚轉動不停,形成澎湃的聲浪此起彼落、電子廠的二、三百人的流水生產線,從開頭零的底板,把零部件逐一組裝成成品。香港製造(Made In Hong Kong)的產品又便宜又高品質成為海外買家的信心,而銀行亦擔當信貸給廠家資金週轉的重要角色。

2017年3月14日

一個人在途上 (小蒜)


自問是一個很內向、愛獨處的人,偏偏因應工作需要,而經常離家在外地到訪不同的客戶!每年有接近一半時間,都在不同的國家生活,幾乎每周都遠距離往返各地,忙著在空中及公路等交通中度過,尚幸這些年得到家人及孩子的體諒和默默的支持。
‹ 較新的文章
較舊的文章 ›
首頁